
帕奇是一個很特別,甚至該說是個另類的醫生。
他年輕時曾經因為有自殺的傾向,所以自願住進精神病院。然而這也是他的一個轉捩點,他在精神病院領會到以前未有的感受,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最為可貴的,一個人能夠去幫助另一個人脫離身心上的痛苦,是帕奇喜歡的感覺,也激勵他去就讀醫學院,而且還是在他39歲的時候!當他成為醫生時,就可以幫助更多的人,他是這麼想的。
可是醫院長久以來的風氣都是覺得,醫生只需要負責治療病人就好,不需要有多餘的互動或是感情的投入,這成為醫療體系的鐵規和定律。當然帕奇並不會因此而受限制,雖然醫院明文規定三年級以前的學生不得接觸病人,帕奇還是偷偷摸摸地進入病房裡面,並且以他獨有的想法和幽默感,甚至是扮成小丑,讓病人暫時忘卻疾病纏身的痛苦。
以上是大致的故事,這是真實的故事改編的,很溫馨感人,但也有一點讓人鼻酸,詳情就自己看電影囉。
看完這部電影,還頗多想法,尤其這幾年醫病關係還滿被放大討論的,之前就會在網路上看見一堆人在講醫院的事。這白色巨塔裡的確是許多弊病,派系的鬥爭、醫商的利益、醫病的糾葛...等,若要講起來,真的很難講完,就只講最普遍的醫病關係。
但其實光醫病關係也可以扯一堆了,所以再回歸到電影所探討的一點:當你生病時,你是希望能趕快醫好?還是希望能得到多一點的關心?就醫生來講,覺得把病人治療好就是最大的功德。但是人在受到病魔的折磨時,能趕快復癒是最好不過,只是如果有人可以讓自己開心或是感到被關心,心裡也能夠更舒坦一點,病情似乎也減輕了一大半。
就我而言,假使今天我生了重病,是嚴重到要插管或是化療的話,那麼我寧願都不要!如此痛苦的活著,我還不如把待在醫院的時間拿去作自己最想最的事,這樣我也比較沒有遺憾。帕奇醫生說的更好:「人終究難免一死,那麼病人是想得到最好的治療?還是能有尊嚴且快樂的離去呢?(<---大致上的原意)」這好像也是近年來安寧醫療所提倡的精神。
總之,雖然醫生治療病人是首要的責任,但是如果能以朋友的姿態多加關心他的病人,這樣的醫病關係是不是能夠更和諧呢?希望台灣的醫療體系也能夠越來越朝向這樣的美好前進。
P.S:好多想法想寫,卻又懶得打,其實這篇心得寫得不好,有點亂XD!不過這真的是部好電影,有空可以觀賞一下。另外,羅賓威廉斯真的是個很厲害的喜劇演員,他早年的演出是比較誇張的那型,有點像是金凱瑞和周星馳那種,就很好笑,但笑完並沒有得到什麼,就歡樂一下而已。而比較後期的演出就是,讓你笑卻又能讓你感動,那種笑是可以在心中很久很久的,同時也能思索許多東西。或許劇本也有影響吧,但是羅賓威廉斯很能把那種精髓演出來,真的很棒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